当前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协会发布 » 《链促法》建议

严峥常务副主任委员力推链改路径建议《区块链产业促进法》加速制定

2020-10-16 2341
分享

关于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块链产业促进法》列入立法计划的建议

 

2019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创新重要突破口。这一重要讲话,为我国推进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指明新的战略方向。目前中国区块链产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创业者和资本不断涌入,企业数量快速增加,互联网巨头也在区块链领域积极布局,区块链产业已初具规模。为推动区块链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促进区块链产业规模化应用加速落地,抢占数字经济竞争新高地,制定专门的产业促进法是推动行业快速发展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为此,编撰区块链产业促进法紧迫而又十分必要。

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司长伍浩在2020年4月20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首次将新型基础设施范围框定在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其中,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是新型基础设施中的信息基础设施。这也是区块链技术基础设施首次被国家层面明确为新型基础设施。

2020年5月21日召开的全国两会中,区块链也是今年两会热议的焦点,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也纷纷提交各类议案、提案。60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了区块链相关的观点、提案和发言。其中主要涉及区块链应用、区块链产业发展和监督、数字货币三大方面。

2020年6月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十八次委员长会议审议通过了调整后的全国人大常委会2020年度立法工作计划。6月20日,调整后的立法工作计划对外公布。计划要求,重视对人工智能、区块链、基因编辑等新技术新领域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

因此,制定专门的区块链产业促进法将能有效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编撰区块链产业促进法是项十分必要且紧迫的措施。2020年8月12日,建议国家尽早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块链产业促进法》发起委员会(简称《链促法》发起委)成立仪式在海口举行,深化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的“链改行动”,让区块链充分发挥构建诚信社会、助力社会经济腾飞的巨大作用。

一、目前区块链的应用场景

(一)金融领域

区块链目前最主要的应用场景在金融领域。目前国内包括中农工建等在内的多家银行,已经将区块链技术运用于脱贫基金管理、跨境与跨行、信用证、供应链金融等领域。

一是区块链+保险理赔。区块链技术所提供的智能合约的应用,无须投保人申请,也无须保险公司批准,只需要按照智能合约所规定的理赔条件,实现自动核保,保单自动理赔。区块链上数据真实、难以篡改的特点, 可有效简化保单理赔处理流程,降低处理成本,降低索赔 欺诈的概率。

二是区块链+数字资产。在金融业务典型的大数据交易、资产交易、共享经济和积分流通与通兑的场景下,区块链技术所提供价值流通能力,能够让区块链帮助在数字资产发行与流通中,实现资产确权、交易确认、 记账、对账和清算;而区块链技术的防篡改能力,将有效防止数据篡改,规避内部作弊风险。

(二)供应链领域

供应链是一个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所共同组成的,并将行业内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 批发商)、终端用户串联在一起的复杂网链结构。而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大规模的协作工具,与生俱来地适合运用于供应链领域。

一是区块链+物流。在物流过程中,利用数字签名和公私钥加解密机制,可以充分保证信息安全以 及寄、收件人的隐私。区块链技术可以将信息化的商品价值化、资产化,主要是因为区块链技术的所记载的资产不可更改,不可伪造。而固定了商品的唯一所有权,可以使得所有物流链条中的商品可追溯、可证伪、不可篡改,实现物流商品的资产化。区块链技术保证货物安全,避免快递爆仓丟包,可以优化货物运输路线和日程安排,并且解决物流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是区块链+溯源防伪。目前,由于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不法商贩利用生产-供货-销售-消费各个环节中的漏洞和信息不对称,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给国民经济、产品品牌、消费者都带来很大损害, 很难通过技术手段来开展产品的溯源和防伪。区块链技术结合物联网、防伪标签、物流跟踪等产品防伪溯源的手段,防范供应链中鱼龙混杂的原材料供给,防范销售渠道中出现的各类假冒伪劣商品。区块链技术的溯源防伪可以应用于医疗药品的溯源,食品的溯源等场景。

(三)公益慈善领域

众筹领域互助保险在传统运作模式下,存在平台方作弊,监管难度大,公益善款与账目不透明等风险,导致公众缺乏信心,信任无法传递。区块链技术将每个交易方变成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各个机构的各项资产、产品以数字化的形式在网络中体现,并解决机构互信问题,形成统一的联盟,实现资金流向可追溯,信息公开透明,全网信息共享;同时,基于分布式账簿,防篡改,流程透明可追溯, 规避了内部作弊风险。

(四)公共服务领域

区块链技术被应用到政务服务中,通过实现身份信息数据共享,将省去大量重复填写个人信息的时间,业务办理将更加便捷。

一是区块链+政务与司法。在公共服务领域中,不论是政务流程还是司法流程, 都存在公正与记录的流程长,证据鉴定慢,记录存在作假的风险等问题。同时,传统的存证、电子合同票据与用户信息的记录保全过程中,人们的维权成本较高。区块链所具备的防篡改特性可保障智能合约的执行,为智能合约提供运行的平台。在真实业务场景中,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客户解决公证、信息记录与业务流程长,单据繁多和信息作伪与易篡改的问题。

二是区块链+文化与教育。 在文化产业中,版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比如音乐娱乐产业中,大到电影剧本,唱片,IP授权,小到一首背景音乐,甚至是一段素材片段,都会涉及到版权。而在教育领域中,现有的学生信用体系存在不完善、数据的维度局限、缺乏有效的验证手段、搭建流程复杂以及信息不透明易篡改。通过区块链防篡改与可追溯的特性,可对作品进行鉴权,证明文字、视频、音频等作品的存在,保证权属的真实、唯一性。也可帮助记录跨地域、跨院校的学生信息,追踪学生在校园时期的记录,帮助构建良性的 学生信用生态体系。

三是区块链+医疗。2017年国务院 《“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当中着重提岀了,医疗机构应该按照药品通用名开具处方,并主动向患者提供,不得限制处方外流。同时又探索医院门诊多渠道购药模式,患者可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推进“互联网+ 药品流通”推广“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新型配送方式。在这个政策背景下,智慧医院平台电子处方信息流动过程中的的保密性、防篡改、全程可追溯等需求就成为重中之重。区块链技术能够让患者、医院、药企、卫计委(监管方)等多个参与方形成一个互信联盟,同时满足监管和安全的需求。

(五)物联网领域

目前,大型的物联网平台依靠中心化模型控制各个电子设备之间链接与交互,设备进行数据交换时其中的数据真实性和安全性不能得到保障。而分布式物联网平台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区块链技术可以帮助实现物联网平台的分布式数据存储,交互,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信性,同时可以记录数据交互的信息。区块链在工业设备、智慧交通与智慧城市等等领域都可以有很好的应用,比如在建筑领域,区块链技术创建了一个去中心化的物联网账簿,账簿可以记录和保存所有智能设备间的交互信息。

(六)共享经济领域

区块链拥有去中心去中介化特征,传输数据的过程中 数据不可篡改且真实可信,可以实现真正的的共享经济, 优化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和流通,减少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比如房屋、汽车、电力和存储等等都可以实现共享,并给 所有共享贡献者经济回报,给共享服务接受者成本更低质 量更好的服务。

二、建议

我国区块链产业方兴未艾,区块链相关技术、市场、监管体系成熟需要一个过程。随着中央层面明确了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区块链行业的发展已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与此同时,区块链行业正在部分重构金融法律制度的基础框架。由于区块链具有点对点、无国界、无主权及无特定法律责任承担主体等特征,其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亦带来金融等领域的风险。这需要国家给予法律支持,推动区块链行业健康发展。

推动区块链技术落地应用与场景融合,有利于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紧密衔接,实现各行业供需有效对接,培育平台经济、共享经济、通证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

要推进“链改”大业、制定促进区块链产业的专门法律,建议由相关研究机构对区块链产业的投资、建设和运营进行系统性、规律性研究,为制定国家战略和规划提供研究支持,为相关项目的立项、评估提供决策参考。建议在我国管理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的背景下,研究制定促进区块链产业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金融、税收、法律、科技成果转化、消费者保护等政策),同时研究建立与区块链产业相关的评价、考核体系。

理顺政府、企业在区块链产业投资、建设、运营方面的关系,探索创新科学的投融资及管理运营模式。在保障信息于数据安全和公共利益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政府和企业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紧密合作的基于区块链数字化平台的集成管理模式。在投资、建设、运营方面加强国际合作,向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开放更多的参与空间。

综上所述,从促进区块链产业发展考虑,我国应尽快推动区块链领域的立法支持,推动区块链产业的发展迈入新阶段。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区块链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

陕西省软件行业协会理事

     东方智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严峥

12

好文章需要您的支持

声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本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我们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来源和原创作者,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改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收藏
分享
相关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