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协会发布 » 行业课题与专项应用

关于区块链的行业政策 以及近期的行业发展趋势

2017-05-15 1850
分享

概述部分

区块链是一个由全体联网节点共同维护并持有唯一账本的分布式数据库,它通过算法来达成共识,在无需信任的各节点中构建一个无单一故障点或控制点的去中心化的可信任系统。

从经济学的特性上来说,区块链是一个权力分散且(或接近于)完全自治的系统,将有可能实现讫今为止互联网尚未能实现的两大愿景:低成本的可信环境、高速的价值传输。

而关于区块链的具体应用,目前应用最好的实际案例要数数字货币,其中又以比特币最受认同。

至于其它的应用场景,目前来说金融领域仍然还是主战场(转账、支付、借贷、票据、个人征信、跨境结算、股权交易、数字资产、证券发行交易、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反洗钱、KYC等)。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区块链在其它行业也正在或即将大放异彩,如保险行业、医疗保健、公益慈善、政务领域、能源领域、零售领域、电子商务、物流领域、文化传媒、电讯行业及其他去中心化的应用领域(甚至可能带来颠覆性的产业革命)。

 

 

正文部分

关于区块链的行业政策

以及近期的行业发展趋势

 

如果说过去的2016年是“区块链元年”,应该不会有人持反对意见。

2016年,大家普遍知道了区块链具有交易与记账同步,可以减少重复工作、提升效率、减少错误、避免人为造假的特点;可以按时间轴存储/分布式存储,篡改成本加大的特点;信息流能与价值流同步,可以减少中间环节、提升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特点;可以让参与各方按统一规则运行降低管理成本的特点。总之,区块链技术可以构建价值互联网和秩序互联网的价值在世界范围得到了广泛认可。

2015年年末,以R3CEV为代表的区块链联盟成立后不久,就有超过40家的国际银行业等金融巨头加盟。在这种金融巨头背书和重大利好消息的刺激下,各路资本纷纷热捧,各类与区块链技术相关的行业峰会也是络绎不断,与之相关的创业公司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在被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两轮的革命推动后,金融行业的改变依然有限。而区块链作为一种价值技术的平台,其去中心化、去信任的特征被寄予了深刻变革金融业的希望和责无旁贷的使命。

回首2016年以来的行业发展情况,去年第一季度区块链初创企业获得的总投资额达到了10亿美元。2016年到目前为止,就如之前的“云计算”、“大数据”一样,“区块链”早已作为行业热词被管理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大规模的大范围使用。也正因为如此,有关区块链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就更能引起大家的关注,目前来看有以下两点:

 

、区块链将被各国政府广泛用于社会公共服务

区块链颠覆性的变革潜力也获得了全球各国政府的关注。2016年10月,工信部发布《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这是我国政府首个落地的区块链官方指导文件。年末,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其中区块链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深度学习等新技术,成为国家布局的重点。区块链技术可能重塑政府的运行方式,并使其变得更高效。在政府公信力逐年降低的时代,信息必须以更加透明和负责的方式进行存储。区块链为政府在社会治理、安全和法律领域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日前,美国特拉华州发起了一项将国家档案记录迁移到区块链账本上的项目。英国政府也已经小规模测试了区块链在社会福利问题上的应用。对于政府而言,构建诚信社会除了依赖于法律规范,如今又多了一项技术工具。2017年将有更多政府牵头的项目运行,政府也将重新思考未来在公共服务中扮演的角色。

 

、法律政策框架逐渐形成

在区块链项目中,问责问题将被重新定义。因为没有单一的机构可以为区块链账本的运行负责。区块链要想成为一种合法的可信任的且独一无二的身份来源,那么就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框架。在金融领域,区块链要作为定义本土金融工具(如各类金融衍生品或债券)的平台,这些工具的法律有效性就需要获得监管机构的认可。除了合规性和风险预防之外,目前,国家法律对区块链自治世界的规范还是一个真空地带。去中心化的平台引入了更多的公众参与与共同治理。政府需在前期参与区块链政策和规则的制定方面,做好衔接区块链自治规则和现行法律框架之间的双向对接,并且要建立更多的国际合作体系。

 

 

“区块链”的概念成为热点之后,区块链行业将如何发展?其趋势是否能如公众、尤其是投资人预期般的被迅速引爆,就像“微信”在即时通信领域极速占据绝对统治地位一样,成为互联网领域“价值”的王者,还是进入瓶颈期?无论如何,2017年都将是验证区块链行业价值潜力至关重要的一年。从产业来看,下面几个趋势值得业内人士关注:

 

一、走出实验室,勇敢跨入市场化的生产环境

2016年是区块链概念被不断验证的一年,在2017年,区块链技术势必将走出实验室并进入真实的市场环境。是否能够获得实际的应用并在经济价值上有所体现,对于区块链行业来说将是决定成败与否的因素。过去几年中,金融行业开设了很多的创新实验室、赞助编程马拉松或加入联盟进行区块链技术的试点与概念验证。2016年区块链领域全年的投资金额超过了2015年,然而在下半年的投资增长趋势是放缓的,当然这也和2016年整体的经济走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根据有关报告,2016年第三季度区块链和比特币的投资活动降至8700万美元,低于第二季度的1.19亿美元和第一季度的1.53亿美元。2017年,投资人在区块链领域将回归理性,整个行业的首要任务是停止概念验证和测试,认识区块链技术目前能达到的能力或可实现的经济价值,提高区块链解决方案的成熟度和可操作性,开发出可以部署到实际生产环境的方案

 

二、银行业等金融行业积极展开后台的技术部署

在银行等金融行业,先行者正在制定业务实施标准,并在后台展开积极的部署。银行可以通过使用自己的许可式区块链来记录所有的客户交易,从而大幅提升交易效率,而不用再把交易数据记录到各种不同类型并且很快就会过时的软件或数据载体中。在银行业后台运用区块链技术改进某些业务流程,必将获得更好的数据质量和透明度。据埃森哲预测,通过缩减核对不同数据的时间以及相关中介,运营的相关成本可能降低的额度高达之前的50%。

业务模式的革新不仅取决于技术发展,还依赖于区块链网络的成熟度。只有当银行与银行,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网络都打通形成网络的闭环,才能实现金融资产的低成本流动,通过规模效应降低行业整体的成本。

 

三、非金融领域的应用有可能获得成功并被推广开来

过去一年多,在法律、艺术、音乐、能源、零售、供应链、医疗等领域都涌现出大量有别于中心化平台的创新模式。由于没有太多的监管限制,在非金融领域,区块链的应用可能发展的更快,并在2017年推向市场。以音乐产业为例,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数据库可以追踪到音乐产业上包括歌手、作曲家、制作人等所有的参与者。通过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库,艺术家可以代表自己,而非所属经济公司直接向用户发售音乐,从而分享更多的收益。通过智能合约,音乐产业链上的参与者都可以自动获得收益分成。在能源领域,同样可以通过区块链实现数字化的精准管理。传统的分布式光伏市场中利益相关方多,且缺乏互信。目前已有企业在实验基于区块链的点对点能源交易,有效破解多元信任、多方交易、数据摩擦等难题。这些应用将成为Don Tapscott所说的“分布式经济”的先行者。区块链技术如能在消费类产品的包装中成功实施,也将有力打击广泛存在的“职业打假人”,既保护了零售企业和生产企业的利益,也捍卫了《消费者权益法》的公正与公平。

 

、借鉴沙盒机制,即通过试点推进区块链发展

英国在2015年首先提出将“沙盒”这一理念应用到金融监管领域,为创新企业提供了缩小版的真实环境。按照英国市场行为监管局要求,在特定的简化审批程序下,允许进入监管的企业在适用范围内对其新产品、服务、商业模式进行为期三到六个月的市场试应用,在创新业务和现有法律规则冲突的情况下也不会被追究责任。采取这样的监管机制拉近了监管者与创新者的距离,加速创新的应用落地。区块链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会有很多的技术和政策难题,这些难题的解决可能超出了靠技术本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范围,需要政府来推动应用环境的形成。建立沙盒机制即试点模式能让政府在可控的范围内进行多种创新,给区块链行业带来更多机会。

 

、加速探索国家主权数字货币

主权数字货币指的是能够取代纸币的由中央银行信用背书的基础货币。主权数字货币将对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带来深刻影响。有以下优势:发行主权数字货币,货币的发行、流向都将被轻易掌握,可以大范围打击非法交易。纸币运输及护卫目前在中国是百亿级的市场,推行数字货币也将减少纸币的制造、运输、清点成本。随着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等工具的发展,纸币已经越来越少被使用,主权数字货币的推出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市场基础。多国央行先后提出以区块链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推进主权数字货币发行。今年年初,央行给予区块链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已测试成功,这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可能成为全球范围内率先发行数字货币的央行。尽管从测试到大规模应用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作为一种全新的货币和支付体系架构,数字货币的探索将会极速地推进区块链行业的应用。

 

区块链告别浮躁到淡定,终将落到实处,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也并非万能。在不同场景下,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系统各有优势,在区块链应用与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评估成本与收益。商业价值的实现需要商业机构、政府和用户的共同推动,逐渐形成一个交易、监管和执行成本不断降低的区块链环境,催生出改变游戏规则的新产品,实现区块链技术理念下所能展望的美好前景。

8

好文章需要您的支持

声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本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我们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来源和原创作者,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改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收藏
分享
相关文章:
热点文章: